11月20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字节跳动公益、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报支持的“2025年乡村教育发展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县中振兴,提质育人”为核心主题,紧扣国家县中振兴战略部署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汇聚教育界专家学者、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公益组织及企业代表等多方力量,围绕 “科学教育可持续推进”与“县中振兴路径创新”两大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凝聚发展共识,为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协同动力。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陈淑梅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设成效。她指出,2024年全国学生资助资金投入超3400亿元,惠及学生1.5亿人次,实现了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都离不开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力量多年来深深扎根乡村沃土,有效助力乡村教学条件改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让乡村孩子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陈淑梅主任致辞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在致辞中提到,教育强国的根基在乡村,自乡基会创会以来,从保障学生“能上学”“上好学”,到助力其全面发展,持续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我会教育公益项目共惠及1424万人次大中小学生和乡村老师。同时,乡基会定期举办乡村教育发展论坛,希望搭建汇聚社会资源的有效平台,期待以公益力量为乡村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刘文奎执行副理事长致辞
专家建言献策,共话乡村教育未来
乡村教育承载着传播知识技能、塑造文明乡风、培育乡村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更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技术支撑和内生动力。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和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乡村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在主旨发言环节,多位专家学者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真知灼见。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领军教授,教育学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导薛二勇做“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与创新之路”主旨发言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治理,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及政策法规的支持,并通过家校社协同、质量监测等举措,推进教育体系的优化及特色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效率配置。在如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治理创新方面,他提出需要从领导体制机制、管理体制机制、决策思路方法、手段技术几个方面推进,核心通过现代科技创设一个泛学习环境,并推进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将教育强国中教育数字化的优势与动能发挥到最大。
北京师范大学薛二勇教授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涛做“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之变”主旨发言,他表示少子化、城镇化等因素造成了学龄人口减少,显著影响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全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受冲击严重,人口负增长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面临公共决策难、生源竞争、校均规模变化、闲置校产处置、教师队伍建设等五大发展变局。未来通过完善决策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因校分类制宜、教师分流等手段积极应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多重变局。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李涛副院长发言
科学教育成热点,多方共议“加法”实践
在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科学教育已成为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举措。
清华大学金涌院士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对乡村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乡村科学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让科学家精神在乡村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金涌发言
为系统总结公益力量参与县域科学教育的实践经验,论坛发布了《社会力量促进县域科学教育发展观察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当前县域科学教育在资源现代化、学段一体化、主体多元化等方面仍亟待加强。报告梳理了多个项目的创新做法,公益力量通过资源链接、机制创新、技术赋能等方式有效弥补了县域科学教育短板。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建设实验资源中心、提升优质资源可及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县域科学教育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郑永和院长发言
如何为乡村孩子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为论坛热议焦点。在专题对谈环节,各方代表分享了创新实践路径:腾讯SSV数字教育实验室通过“平台+技术+连接”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北京九坤公益基金会采取“综合举措+整县推动”的模式实现深度变革;平江县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充分发挥苹果公司支持的“智惠教室”项目提供的资源,以STEM教育为核心,提升师生数字化应用和创新思维。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项目落地中的经验借鉴与痛点难点,并就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等关键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乡村科学教育对谈
大家一致认为,科学教育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领与统筹规划,研究机构提供专业支撑与理论指导,企业贡献技术赋能与平台支持,公益组织发挥资源链接与滋养作用。只有通过多方协同发力,构建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才能真正让每一个乡村孩子的好奇心都被看见、被点亮,为他们搭建通往科学世界的桥梁。论坛上,多家机构参与发出社会力量助力县域科学教育行动倡议。
多方参与社会力量助力县域科学教育行动
县中振兴引关注,多元育人达成共识
县域普通高中在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大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分享了县域普通高中在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大局。他以金沙模型为案例,通过系统性的内容设计和整体性的运行模式,开展了综合性教育改革行动,改进“学习共同体”合作模式,引领学习共同体信念。在金沙模式的实践下,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素质教育成果丰硕,教师专业发展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旭东部长发言
围绕县中振兴的实践路径,与会专家从多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广西都安高中党委书记韦喜凤、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涛、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晓东、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等嘉宾结合国家政策、调查研究、地方实践经验等深入探讨了关于县中振兴的定位与内涵,聚焦县域高中办学规范、评价改革、生源结构性变化、教师流动等核心难题,深入探讨破局路径。各方一致认为,需强化省级统筹优化布局,激发学校内生发展动力,坚守教育规律提升办学质量,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县域根基。
县中教育对谈
多元协同促发展,均衡提质献力量
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正成为乡村教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角色也从单一的资源支持者,逐步转变为教育生态的共建者。
耐克大中华区公益部负责人许琳分享了十年来Jordan Wings展翅飞翔项目通过“助学-陪伴-赋能”育人体系,让超过3500名乡村地区高中生看到飞翔的无数种可能,并与陈红涛秘书长一起开启了项目新篇章。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韦丹丹以加油未来项目为例介绍县域推动模式,通过共建共创、持续深耕、多元合作三个路径,激活县域教育生态;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行业发展负责人高鹏飞分享发挥内容、技术、平台优势,为乡村美育、体育赋能,带动网友、商家、达人等全生态一起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与会嘉宾进行案例分享
会上,主办方还对这一年来在助力乡村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合作伙伴和爱心企业表示了感谢,感谢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
合作伙伴及爱心企业致谢
乡村教育,既是播种,更是静待花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每一间教室都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每一位老师都守护着未来的希望。从科学课堂上的好奇眼神,到县中校园里的琅琅书声;从公益项目带来的实验器材,到社会各界汇聚的爱心暖流——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乡村教育的面貌。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智慧的投入,乡村教育必将焕发新的生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星空下闪闪发光,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